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猪链球菌病-传染病
作者:www.petsworld.cn  文章来源:www.petsworld.cn  点击数 1612  更新时间:2007-1-16 21:10:05  文章录入:admin

【疾病名称】 猪链球菌病
【疾病类型】 传染病
【疾病概述】
  疾病概述:猪链球菌病 链球菌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。在猪常发生化脓性淋巴结炎、败血症、脑腊膜炎及关节炎。分布很广,发病率较高,败血症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病死率较高,对养猪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威胁。其病原体为多种溶血性链球菌。各种链球菌都呈链状排列,是革兰氏阳性球菌。本菌抵抗力不强,对干燥、湿热均较敏感,常用消毒药都易将其杀死。

  
【流行病学】
  流行特点 链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,人和多种动物都有易感性,猪的易感性较高。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,但败血症型和脑膜脑炎型多见于仔猪,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于中猪。病猪、临床康复猪和健康猪均可带菌,当它们互相接触时,可通过口、鼻、皮肤伤口而传染。一般呈地方流行性,本病传入后,往往在猪群中陆续地出现。
【临床症状】
   监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可分为4型 ① 败血症型 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病列,往往头晚未见任何症状,次晨已死亡;或者停食一二顿,体温41.5~42.0以上,精神委顿, 腹下有紫红斑,也往往死亡。急性病便,常见精神沉郁,体温41℃左右,呈稽留热,减食或不食,眼结膜潮红,流泪,有浆液性鼻液,呼吸浅表而快。少数病猪在病的后期,于耳尖、四肢下端、腹下有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,有跛行,病程2~4天。死后剖检,呈现败血症变化,各器官充血、出血明显,心包液增量,脾肿大,各浆膜有浆液为症变化等。 ② 脑膜脑炎型 病初体温升高,不食,便秘,有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液。继而出现神经症状,运动失调,转圈,空嚼,磨牙,仰卧,直至后躯麻痹,侧卧于地,四肢作游泳状划动,甚至昏迷不醒。部分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。病程1~2天。死后剖检,脑膜充血、出血,脑脊髓液浑浊、增量,有多量的白细胞,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变化。 ③ 关节炎型 由前两型转来,或者从发病起即呈现关节为症状。 表现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,疼痛,有跛行,甚至不能起立。病程2~3周。死后剖检,见关关节周围肿胀、充血,滑液浑浊,重者关节软骨坏死,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。 值得注意的是,上述三型很少单独发生,常常混合存在,或者先后发生。 ④ 化脓性淋巴结炎(淋巴结脓肿)型 多见于颌下淋巴结, 其次是咽部和颈部淋巴结。受害淋巴结肿胀,坚硬,有热有痛,可影响采食、咀嚼、吞咽和呼吸。有咳嗽,流鼻液。至化脓成熟。肿胀中央变软,皮肤坏死,自行破溃流脓,以后全身症状好转,局部逐渐痊愈。病程一般为3~5周。
【疾病诊断】
   猪链球菌的病型较复杂,其流行情况无特征,需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。 实验室检查 根据不同的病型采取相应的病料,如脓肿、化脓灶、肝、脾、肾、血液、关节囊液、脑脊髓液及脑组织等,制成涂片,用碱性美蓝染色液和革兰氏染色液染色,显微镜检查,见到单个、成对、短链或呈长链的球菌,并且革兰氏染色呈紫色(阳性),可以确认为本病。也可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。 类症鉴别 败血症型猪链球菌病易与急性猪丹毒、猪瘟相混淆,应注意区别。 1急性猪丹毒 采取脾、肾、血液涂片,染色镜检,可见到革兰氏阳性(呈紫色)小杆菌。

   2猪瘟 皮肤和肾有密集的小出血点,有脓性结膜炎,无跛行状,病程较长,各种治疗无效。
【疾病防治】
  防治措施 (1)治疗 按不同病型进行相应治疗。

   对淋巴结脓肿,待脓肿成熟后,及时切开,排除脓汁,用3%双氧水,或0.1%高锰酸钾液冲洗后,涂以碘酊。 对败血症型及脑膜脑炎型,应早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。青霉素每头每次40万~100万单位,每天肌注2~4次;洁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5毫克,肌肉注射;氯霉素每千克体重10~30毫克,每日肌注2次;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~2毫克,每日肌注射。庆增安注射液,每千克体重0.1毫升, 肌肉注射,每日2次,也有很好的疗效。为了巩固疗效,应连续用药5天以上。最近有人用乙基环丙沙星治疗猪链球菌病,每千克体重用2.5~10.0毫克,每12小时注射1次,连用3天,能迅速改善症状,疗效明显优于青霉素。 (2)预防 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: 1.清除传染源 病猪隔离治疗,带菌母猪尽可能淘汰。 污染的用具和环境用3%苏儿液或1/300的菌毒敌彻底消毒。 急宰猪或宰后发现可疑病变的猪屠体,经高温处理后方可食用。

  2.除去感染的因素 猪圈和饲槽上的尖锐物体,如钉头、铁片、 碎玻璃、尖石头等能引起外伤的物体,一律清除。新生的仔猪,应立即无菌结扎脐带,并用碘酊消毒。

  3.接种菌苗 具体办法,详见第一章 4.药物预防 猪场发生本病后,如果暂时买不到菌苗,可用药物预防, 以控制本病的发生。每吨饲料中加入四环素125克,连喂4~6周。
【发布单位】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